生活照、風景照、記錄照、報導照、心像照還是創意照?一般比賽投稿常見"請以底片沖洗,不得格放",因此,底片成像好壞,決定了你是否有獲得肯定的機會。這是底片時代的思惟(嚴謹的說應該是19世紀末的思惟……),而這個數位有凌駕傳統攝影的時代,這樣的底片思惟,在攝影上、藝術上、視覺表現上或社會上,可能會越來越不符合時宜(當然,民粹不是文化的全部,卻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現象)。

近年越來越多的大型攝影賽,分設出數位照片組別,這是個無法抵擋的趨勢。你會說,動了手腳的影像還是張"真實"的照片嗎?

沒有錯,攝影從誕生以來,有其先天性的"紀實"特性,凝結當下的現場細節,這是怎麼也抹滅不掉的特性,也是讓攝影有別於其他藝術的關鍵特質,但是,別忘了,在底片時代傳統暗房也是在進行著影像修飾的作業,而攝影師從選相機、鏡頭、底片、找題材、選光線、快門組合、光圈大小、等時機按快門……等步驟,完成拍攝後,自己沖片顯影、放大或委託專業沖洗店洗出最好的效果,如此工具實用理性並結合多人完成的一門藝術,在影像素材表現上何來"原創"之有?攝影師拍照就像是從工業現成物的一種選擇與組合的過程,攝影師在照片的顏色上決定了什麼?底片、鏡頭、光質?顯影液、相紙?都是影像色彩上的影響者,而攝影師選擇了EV曝光值組合與拍攝時機,他只掌握整個影像色彩的一個環節,卻不能代表攝影色彩的全部。一如畫家選擇畫筆、紙材、顏料等"工具",來完成"繪畫"作品,這些工具上的理性,或許影響了繪畫"表面外顯"的部份,卻無損於其他層面的意含,精神思想上、社會上或視覺構成上……等。

同理可得,攝影若是一種表達、表現形式的藝術,那它就不應該被限制於它原始的天性:工具理性、工業現成物選擇與時空凝結記錄。

如果是一張"生活家庭照",在30年後,誰會在意它的顏色濃郁與否(蔡司濃郁,徠卡忠實……)?此時記錄"過去的功能"是絕對彰顯;如果一張"風景照"若是能以最高規格放大保存,誰不想做到完美?這時候,你會在意還原顏色"真實",還是在自己心上留下深刻印象?況且此處的"真實",真的是"實際顏色"嗎?我想是留不住的,因為真實只留在攝影當下,你的心眼中。

還原了色彩與影像細節就代表還原了真實?

而以色彩或影像還原去評鑑一個視覺表現,我想是狹隘了些,畢竟,色彩只是整個視覺藝術的一部份,卻不是全部,少了色彩或錯的色彩,在張力表現上不見得低劣於前者,尤其是在這個視覺多元化的時代。20世紀初的達達、構成、社會主義為攝影帶來了"新意(拼貼與蒙太奇)",每當論及攝影史上的關鍵事件,有史官在為色彩還原、影像細節的作品詳加註解嗎?沒有的,因為一如藝術史,也沒有人會告訴你這畫家是用什麼畫筆、畫紙與何種顏料作畫;就像我們會說"布列松用徠卡拍照而不會說徠卡造就了布列松;而當時NASA上外太空是用哈蘇當太空攝影機,也不會說哈蘇刺激NASA上太空。這樣的例證只是想說明,攝影是視覺表現藝術的一種"集合物",而色彩還原與影像細節僅是這集合物的一部份而已。

重點是,你以什麼方式跟需要去看待攝影,花費大量金錢在器材工具去追求"色彩或影像還原"?那只是在證明,工業科技的日新月異,花大量時間在攝影工夫上,這是最實在的技術,誰也奪不走,但卻要以此作為分出良莠高下的標準,我想是把攝影這門藝術給看扁了;透過更多的思考與經驗結合,再到暗房或數位暗房裡,實驗創造出更廣闊的視覺延伸,或許,正是把攝影帶向藝術境地的一大主因。

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自己最需要的工具,實現自我,或許就是"真理"啦。


2005年的元旦夜晚
來自南北各地的朋友不約而同聚集到南投東埔
有人帶葡萄酒,有人自己下廚,有人忙著烤火
天氣雖然冷冽,但毫無減損大家相聚的歡樂
萬壽拿出招牌吉他來,吆喝大家圍過來唱歌,
布農歌曲悠揚動人,民歌齊唱也很有意思,
此時此刻,漢原一家
無關種族,文化,政治等……差異。

單純用靈魂吟唱出來的感動



■ 相關文章:自由女神與"到此一游"的文化污染

部落格全文顯示的模式總是把首頁搞得"落落長",讓不想每篇細讀的人在文字堆裡暈頭轉向。無奈google的blogspot並不提供顯示文章摘要的功能,只好求助於"繼續閱讀(read more)"來解決。如果你曾搜尋網路上的教學,就會發現解決的方法可不只一種:顯示標題或顯示摘要,連結文章或直接展開,有什麼區別?哪一個才適合你的需求?

繼續閱讀全文有兩種方式:

1. 進入單篇文章頁面閱讀
  優點:節省首頁載入時間;
  缺點:閱讀文章內容必須跳離首頁。
2. 直接將隱藏部份文章展開/收合
 優點:閱讀文章內容不需重新讀取頁面
 缺點:如果顯示篇數較多,或包含許多圖檔影片動態效果,則會嚴重拖慢首頁載入時間。


依照個人首頁設定顯示文章篇數以及內容載入的[多-->寡],建議依序選用下方式:
 摘要+文章連結
連結到單篇文章閱讀全文
 摘要+直接開合
將文章隱藏部分直接展開


如果你的blogger tamplate是預設的格式,恭喜你!你可以直接套用以下熱心網友提供的懶人包:
繼續閱讀懶人加強版
超無腦安裝blogger外掛功能

個人偏好摺疊開合多過連結文章的方式,雖然一開始loading稍慢,但是相較於觀看每篇文章都要重新讀取頁面的麻煩,對瀏覽者而言還是方便一些;個人也偏好摘要模式多過標題模式,摘要能給瀏覽者多點線索判斷是否值得細讀。

不過,對於在意文章點擊率的人而言,選擇可就完全不同了。

■ 相關文章:[網頁特效小偏方] Lightbox圖片展示 (疑難雜症) / [網頁特效小偏方] Lightbox圖片展示 (替代方案)

之前介紹過了Lightbox應用時的疑難雜症,接著來介紹一些Lightbox特效的替代方案。Lightbox有個特殊的優點,就是能夠應用在area map,套用在flickr可愛的正方形縮圖<area>標籤上(請參考這一頁的效果),這點除了Slimbox其他同類特效都沒有支援。
* Slimbox -號稱完全可以取代Lightbox而且載入速度快上許多(檔案不到Lightbox的1/3),暗色背景也不會因瀏覽器視窗被拉大而破掉(這是Lightbox非常惱人的缺點); 但不能嵌入網頁,不能隨瀏覽器視窗調整展示圖片尺寸的缺點,也跟Lightbox一樣。怪的是,在我們的blog上怎麼套用就是無法有效,只能說無緣了。

若不需用應用到area map上,而想找視覺效果較好的類似特效來替代,可以試試以下幾項:
* Lytebox v3.2 -這是我最喜歡用的一種。圖框開啟效果與Lightbox非常相似,但功能更強,可以slide show幻燈片自動播放,也可以嵌入網頁iframe。以下是Lytebox的自動播放效果(確定此頁面loading完畢後點擊下面左圖觀看):


lytebox嵌入網頁iframe效果

* Greybox -可嵌入網頁iframe,圖片顯示時有淡出效果,控制換圖的按鈕固定在視窗上方不受拉動捲軸影響.
* ThickBox 2.0 -可嵌入iframe網頁,可內嵌div元素。拉動視窗捲軸時,圖框維持在畫面中間。

雖然說以上取代方案各有優缺點,但想要在同一個網頁或部落格一石二鳥搭配使用可沒那麼容易,各自的javascript可能會有衝突而造成無效或是效果不完全。如果你跟我一樣不是javascript高手,那肯定是搞不定的。所以請不要太貪心,一次安裝一種是最保險的方法。(本站同時安裝Lightbox與Lytebox,目前還沒有太大問題(除了loading稍慢以外…),想要支援areamap又想要幻燈片自動撥放以及顯示iframe的貪心鬼請先試試這樣的組合,應該比較安全吧!)

即使你很節制的只選用了其中一種,也很有可能出現上一篇沒提到過的問題,這種情況八成是與其他所使用的javascript犯沖了,這時候跟javascript不熟的你,也只好用最笨的方法,一個一個安裝測試,看看你家頁面跟誰最麻吉嚕。

■ 相關文章:[網頁特效小偏方] Lightbox圖片展示 (疑難雜症)


拍小朋友很難,小朋友總是不聽使喚,在你靠近的時候跑掉,在你逗她笑的時候紅了眼眶,在你決定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搔癢挖鼻孔…… 。

拍小朋友很難,拍小花童更難,被綁手綁腳的禮服勒得噘嘴蹙眉,被盛大場面眾多賓客簇擁嚇得哇哇大哭,拉著新娘禮服尾巴時忽然以為自己才是主角,驚覺自己時機未到並且身邊另一個花童不是真愛,不肯邁向紅毯的另一端…… 。

小花童無法讓人預期的突發狀況常常讓現場小小失控,卻也製造了大大的趣味。



■ 相關網站:JH2婚攝工作室,珍視你人生中的動人時刻
■ 相關文章:[婚禮攝影]01家人篇,離情依依 / [婚禮攝影]02花童篇,愛的小天使 / [婚禮攝影]03家人篇,離情依依

[網頁特效小偏方] 分享我們在架設網站/部落格實際遇到過的疑難雜症,或是把一些零散的實用資訊集合起來,讓如同我們一般似懂非懂的老百姓,作為不需融會貫通,但可以解決問題及需求的參考,希望有人因此少耗費一些青春跟這一點都不可愛的程式碼打交道。

目前非常流行一種圖片展示效果:瀏覽者點擊網頁中的小圖片時,背景會立即變暗(半透明)並出現loading的提示畫面,接著從頁面中央優雅的開啟圖框顯示大圖片。這個讓圖片展示更加賞心悅目的效果叫做Lightbox。以圖片為主要內容的本站,當然不落人後也要來一下Lightbox嚕~ 但這幾天試用之後,發現安裝的教學有些令人困惑, 在實際應用上Lightbox也有些問題與小bug。
以下是Lightbox的效果(確定此頁面loading完畢後點擊下面圖片觀看):


Lightbox 2 安裝連結
(安裝步驟在官網有英文說明,中文教學可以參考Jinn's Tech Blog這篇說明蠻清楚的)

症狀一:下載回來的Lightbox檔案要如何處理?
首先你一定要先有自己的網頁空間可以上傳。這問題好像很笨,但我相信一定有人不曉得的啦!下載回來的檔案解壓縮後有三個不同的資料夾,index.html只是教學說明, 不需要上傳,image資料夾裏的兩張jpg範例照片也不需要上傳. 如果你的網頁空間(例如google提供的googlepages)不能將上傳的檔案存放於不同的資料夾,你也可以將三個資料夾內的東西分別上傳全部放在一起。

症狀二:需要的檔案都上傳到網頁空間了,該貼的程式碼也貼了,但Lightbox顯示時有缺圖或無效,或是出現"選擇開啟方式或存入磁碟"的視窗。
你一定是太心急了,上傳之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動作,就是先把程式碼中所有gif圖片的連結路徑改為上傳後的真正位置。需要更改的檔案有lightbox.jslightbox.css。找出這兩個文件中所有的../images/檔名.gif 置換成你的網址/資料夾/檔名.gif (如果上傳後沒有將圖檔歸於資料夾,請記得將資料夾/省略,改為網址/檔名.gif即可) 當然,貼入程式碼<head>和</head>中的連結路徑(紅色部分)也要更改為正確位置: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s/prototype.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s/scriptaculous.js?load=effect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s/lightbox.js"></script>
<link rel="stylesheet" href="css/lightbox.css"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症狀三:Lightbox功能時好時壞,有時沒有問題,有時卻又出現"選擇開啟方式或存入磁碟"的視窗。
這問題特別容易在firefox出現,因為firefox的loading特別慢。請確定頁面載入完全後再點擊圖片。若在網頁頁面loading中途點擊圖片,就會出現"選擇開啟方式或存入磁碟"的視窗,並停止載入的動作。此時必須重新刷新頁面,等待頁面loading完全後再試一次。(也有可能是所選擇存放連結文件的網路空間不穩定,若是如此,那就只好把網址部份改為http://www.huddletogether.com 借用官網本身的連結,但缺點是當官網改址或存放路徑變動都會使你的lighbox失效)

症狀四:非上述問題,但點擊小圖仍然出現"選擇開啟方式或存入磁碟"的視窗。
檢查一下body標籤裡是否設定了onload屬性,如果有,請在後面加上以下紅色部分:
<body onload="MM_preloadImages(‘/images/menu_on.gif’)…;initLightbox()">

症狀五:Lightbox連續看圖有問題。
確認這組圖片是否都設為同樣的群組名稱(單一圖片則不需設[群組名稱])。圖片不可自行編號順序,瀏覽順序是依照放置圖片的前後順序。
<a href="大圖連結路徑" rel="lightbox[群組名稱]" title="文字說明"><img src="小圖連結路徑"></a>
p.s.文字說明若要加入連結,請將title改為以下紅色部分
<a href="大圖連結路徑" rel="lightbox[群組名稱]" title="&lt;a href=&quot;網址連結&quot;&gt;文字說明&lt;/a&gt;"><img src="小圖連結路徑"></a>

症狀六:從blog首頁點入older post(較舊的文章)頁面後,即失去Lightbox功能。
請在</body>前加入以下內容:
<script>
var WidgetManager_HandleControllerResult = _WidgetManager._HandleControllerResult;
_WidgetManager._HandleControllerResult = function() {
try {
WidgetManager_HandleControllerResult.apply(this, arguments);
initLightbox();
} catch(e) {}
}
</script>


症狀七:Lightbox圖框開啟的速度太快或太慢。
請在lightbox.js文件中找出var resizeSpeed參數,更改預設數值7 (0~10分別為由慢到快)

症狀八:Lightbox瀏覽圖片時拉大瀏覽器視窗,底圖維持原尺寸無法覆蓋增大範圍。
試試看在css裡加入下面的body屬性(但並非對所有版型都適用):
body{margin:0;padding:0;}
以上我最不能忍受的是最後一點,因為畫面破了一塊真的很礙眼;另外它只能用來瀏覽圖片,展示圖片的尺寸不會隨視窗大小自動調整,也都是美中不足。(未完待續……)


那是一個稍有寒意深秋傍晚,在附近公園裡巧遇一群國中生,看我帶著相機,鬧哄哄的要我給他們拍照。眼前是笑鬧著搔首弄姿的孩子們,後方不遠處的椅子上,卻縮躺著一個神情落寞的男孩。這怎麼也不像個在公園乘涼閑逛的好天氣,在一旁的男孩格外引我注意。望著這樣的對比,我不由自主把他們同時放進觀景窗裡。

孩子們提議換個場景,我們接連換了一些地方。在這幾個孩子玩瘋了爭著拍照的同時,那男孩也靜靜跟著、看著,沒有走遠。直到孩子們跟我告別之後,冷冷喊了他一聲,他隨即向前跟上,我才丟下了心裡的問號。原來,他們是同學。

忽然我想起剛到香港的中一上學期,陌生的語言和環境,讓膽小的我躲在自己圍牆高築的小城堡;我總焦慮著體育課、會話練習課、任何要分組活動的課,擔心自己會被丟在一旁孤立無援;我渴望放學時可以一起邊走著邊打打鬧鬧的同學,但我從來也沒開口跟他們說過話。那男孩的神情勾起了這一段已經發霉的的孤獨記憶。

然而事實卻不全然如同我當時的感受悽慘。同學們知道我剛從台灣來,總熱情的用口音怪異的國語噓寒問暖、比手畫腳告訴我老師的指示;而我一直是聽得懂八成廣東話的,我卻沒說,一句也沒在學校說過,甚至心裡訕笑著他們的笨拙。老師也給我許多機會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甚至是普通話(國語)的朗讀比賽,根本存心讓我提升自我感覺。回想起來,我是多麼幸運的被關注著,而當時的我卻是個一點都不善體人意的笨小孩。

若有機會再遇到這些孩子,我一定也邀那男孩跟大家一起拍照,或許他能有些溫暖的感受,更希望未來當他回想起現在,也會發現所有落寞的回憶,只是青春期敏感自憐的一些想像。



自由女神(Statue of Liberty)她從1886年開始就聳立在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以西的一個小島--自由島上(Liberty Island),象徵著美利堅共和國和法蘭西人民的友誼,表達著美國人民爭取民主、嚮往自由的崇高理想。凡是進入紐約港的船隻上的乘客都可以看見屹立的自由女神高舉著自由火炬,送往迎來。而對成千上萬個來美國的移民來說,自由女神則成了擺脫舊世界的貧困和壓迫的保證,也因此,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國的象徵。

話說前一陣子,在自由女神像的腳邊赫然發現被刻上"到此一游"四個簡體漢字,而引發中國文化界與旅遊界的批評迴響,文化界人士急籲同胞要自檢自愛,對於即將主辦奧運的中國來說,國際形象比什麼來得要緊。還記得,我們之前常常聽到的笑話,有華人在國外鬧了笑話就緊急的說出日文來掩飾,讓老外以為他是日本人而將糗事撇得一乾二淨。同理可得,全世界能寫出"到此一游"四個字的人光推斷就有很多的可能,比如:1.近年遭受中國官方打壓的法輪功成員2.世界其他地區反共的華人3.對漢字有基礎的日本人(換他們報仇了>"<)4.熱愛漢文而仇視中國的老外5.只覺得這四個漢字造型很美又愛雕刻的無腦老外(常有把莫名其妙的漢字刻在身上的刺青)6.單純假新聞假影像(有心人士陰謀)‥‥‥等,光前面五組可疑嫌犯就值得好好推敲了,尚且犯不著為了幾個簡單的"到此一游"就可以引發這麼大的文化批評與檢討。

若是真要追本溯源,這樣的"塗鴉簽名"可說是人類最早的文化活動,比如在法國跟西班牙地區發現的幾個數萬年前的洞穴岩壁壁畫,就可以證實人類真的很愛鬼畫符;在紐約,到處是莫名其妙的單調符號的噴畫,卻形成一種次文化而被觀察著;況且愛亂簽名的不是只有中下階層的人,回想在故宮所看到的歷代著名書畫周圍,是否也蓋著歷代鑑賞過畫的君王國戚的章印?還有把簽名文化發揚到極致的台灣各處名勝風景區都可以見到不雅的立可白簽名或是雕字;而當我身處中國藏區名寺貢嘎朗吉嶺寺的廁所,滿牆壁不雅的塗鴉,為惡臭四溢的廁所空間帶來些許的"莞爾清新",能不說簽名塗鴉是人類的天性之一?

相對於塗鴉簽名的文化污染,個人對於在各大名勝風景區留下垃圾的人更是深惡痛絕,當我行走在四川藏區亞丁三大神山下,在前往沖古寺紮營地的路途中,有著一眼望去的"好山好水、好垃圾",對這些垃圾的忽視放任與視而不見,是個人最感到難受的。我想隨著近年遊客數量的爆增,導致這些世界級的自然風景承受著巨量的排泄物及垃圾,大陸當局是否應急切的關注這類問題,而不是只在意那較為膚淺表面的國際禮儀問題,因為做好了各種污染防備的配套措施,自然也會遏止文化低下的群眾劣根行為發生機會,也許是更加急迫與必要的作為。

開頭提到的自由女神與真諦,超過百年在世界上被推介與傳佈著,但一直以來相對於開發中國家,西方資本主義(白人)總有著強勢的置入性文化傾銷的蠻橫,西洋情人節(Valentine's Day)、感恩節與聖誕節,無不充斥著濃濃的商業氣氛;二次戰後,美國成了世界第一強國,打著自由的旗幟入侵多少國家、戩害多少自由民主人士(ex.Che Guevara),也掌握壟斷了多少地球資源,而這些蠻橫的行為招致第三世界的反擊,911攻擊事件不正是對美國過去所謂"正義行為"的最大諷刺?美國境內三不五時會有恐怖攻擊警報指數升高而出現大量警察佈署在相關區域,自然也膨大警察權力壓迫了人民的自由,說真格的,今日的自由是否仍舊契合當初創建自由女神像的神聖信念?

抑或是,把當時對"自由的純真"給收藏(禁錮)在自由島上供人憑弔。

The New Colossus
Not like the brazen giant of Greek fame,
With conquering limbs astride from land to land;
Here at our sea-washed, sunset gates shall stand
A mighty woman with a torch, whose flame
Is the imprisoned lightning, and her name
Mother of Exiles. From her beacon-hand
Glows world-wide welcome; her mild eyes command
The air-bridged harbor that twin cities frame.
"Keep, ancient lands, your storied pomp!" cries she
With silent lips. "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
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
The wretched refuse of your teeming shore.
Send these, the homeless, tempest-tost to me,
I lift my lamp beside the golden door!"
Emma Lazarus, 1883







■ 相關文章:時代廣場的內褲牛仔 / 5 POINTZ - 一眼看盡紐約的塗鴉藝術
■ 延伸閱讀:[文化批評]慎罵國民素質 "到此一游"刻上"自由女神" / 中国世界遗产wiki百科


這組檳榔西施的照片應該是個人在網路上最常被搜尋的作品,說真的當初拍攝的動機僅是單純的參加了Fnac24小時攝影賽的主題"越夜越美麗"所紀錄下來的,而這幾年已經有不少檳榔西施的影像被發表。常有人問說,我怎麼拍得到這樣的影像?其實,問得我一頭霧水,因為,拍照不就是拿好相機、帶著笑容往前,表明來意,只要態度誠懇,一般來說應該都不會被拒絕才是,拍照,不用想太多啦!

我想檳榔西施這行業在台灣至少也該有10年以上了,還記得我第一次跟檳榔西施的直接接觸,是在那921地震不久之後,那是一次在新竹的郊遊,夜晚的新竹對不熟悉當地交通而且剛考上駕照不久的我來說,實在很容易陷入一團迷霧之中,尤其,當時一旁還有心儀的人兒在前座,更讓迷路的我顯得焦頭爛額狼狽不堪。

"我們問一下檳榔攤好了。"她建議著。於是我們就找了一家,五光十色絢麗奪目的檳榔攤停了下來,走上前一位身材曼妙的西施靠在車窗上,一句溫柔甜美的"先生需要甚麼?"夾帶著誘人的電眼,讓我差點連魂魄都被勾走,他的氣質出眾到連我身旁國立大學畢業的女生都被比下去,"這真是檳榔女神"我心想,這些條件完全推翻了之前大眾對於檳榔西施儀態不佳的刻板印象,他很有耐心的指出前往高速公路的方向,當然,眼神還是繼續勾懾著我的心神,"ouch!"被身旁女伴捏痛了一 下,她催促著我開車,但是窗外傳來那親切的bye bye聲,實在叫人捨不得離去啊......。

時光就這麼過了5年多,這段期間有很多藝術家、攝影者將關注轉向了這個台灣特有的行業、次文化上,從女性觀點出發,從文化現象出發,一時間多方觀點紛呈,好不熱鬧。更有小道消息傳出,桃園某些地區的檳榔攤有不少是打工的大學女生呢,哇賽,這西施業的人力素質結構已經提升到這樣的境地。於是,我想說能不能再到街上去找尋當年讓我魂牽夢縈的旖旎,說不定真讓我堵到個大學生西施呢。而經過這些年媒體的報導與檳榔文化組織的推動(在網路上舉辦過十大檳榔西施選拔比賽......),西施們面對相機、攝影機時,早就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這次,我到了桃園南崁交流道附近的檳榔攤區域碰碰運氣,在當我表明動機希望能幫他們拍照時,他們都是大方允許,不過要等他們梳好頭髮先,而照片這位甜美的西施很配合的將檳榔捧在手上供我拍照,仔細發現他粗糙的掌紋實在無法跟他的年輕外表連結在一起,想必長年累月的處理檳榔而刻劃出略顯粗糙的雙手。他很有耐心的等我佈燈後拍照,這麼麻煩他配合,我也感到過意不去,我就想說跟他買個100元檳榔,他就說"你不會吃就別買了,沒關係",後來我還是買了兩瓶飲料意思意思,滿足的收拾書包回家去。

有報導說這一兩年有不少年輕美眉自發投入檳榔西施產業,是一種女性意識的抬頭,我個人倒是不敢苟同,以檳榔西施在大眾心中的角色定位仍舊妾身未明之際,這樣的投入並無法獲得大眾認同與尊重的,更何況西施穿著暴露服侍著廣大男性意淫的目光,這使得女性意識更加顯得蕩然無存,能說是性別意識抬頭嗎?我想,當台灣各職業學校成立起檳榔西施科系專門培養西施人才,再加上大眾對於西施的正面角色認同感增加之後,再來談性別意識的抬頭與否也不遲。

一位紀錄台灣檳榔西施的外國朋友在我pbase相簿的留言:

Hi there,
Nice that you tried to get close-ups of the girl - they don't often allow this. have a look at my betelnut girl gallery on tobie openshaw gallery. I'd like to hear your comments.

Regards
Tobie Openshaw






■ 延伸閱讀:性/別資料庫--檳榔西施 / YouTube上的檳榔西施介紹

這系列數位影像是個人在2006年參加Benq第一屆真善美大賽的得獎作品,既然現在第二屆大賽成績已經出爐,這系列作品也應該可以破土發表了,談談當初個人創作與攝影心得。



話說泰雅族朋友常自嘲歌唱不過布農族,舞跳不過阿美族,在事事講求表現跟印象的現代社會是個很吃虧的族群,但泰雅族獨步各族的編織技術連我遠在雲南少數族群地區挑選編織品時,腦中卻一再回盪著的想念,"還是泰雅編織好。"
而這張讓人莞爾一笑的影像是來自當初工作站設置傳統編織組,目的是鼓勵族人用編織找回過往的生活習記憶與增加些許收入,一開始yada(阿姨)們都憑著小時候看媽媽編織的印象來做,簡單的圖樣倒是很容易就完成,不過遇到更有技巧的編織法,就得請老師來教,這天就是請了70幾歲的yaki(老奶奶)來教學,yaki專注的把訣竅傳授給yada們,只是yada們學到後來感覺有點疲累,反倒是擺起舒服的觀看姿勢,搞得我們現場的人哄堂大笑......

<卷1>織布的老奶奶


關於泰雅織布Taminun,有首歌是這麼唱的⋯⋯
Taminun Taminun, Taminun Yaki
Taminun Taminun, Taminun Yaki
Durum Durum, Durum Durum, (織布聲響)
Shi-ly Shi-ly, Shi-ly, Shi-ly(織布聲響)
每次在泰雅部落看到yata(阿姨)在織布,腦中就會響起這首泰雅織布曲,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一位泰雅朋友在他媽媽生日聚會上獻唱,這樣簡單不過的旋律,卻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上。看著yata們專注在經緯來回的Taminun上,總會有一股溫熱的感動湧上心頭。在過去,泰雅女孩在15歲就必須開始學習Taminun,學成之後才可以文面跟婚嫁,一生會為家庭編織大約五至十件完整服飾,死後才會有自信的走過彩虹橋。
而這樣遵行gaga(祖先訓示)的生活,卻在日據時代嚴格禁制文面與國民政府數十年漢化政策下而式微,部落中,真正還懂得Taminun的至少要超過七十歲了,看著yaki(老奶奶)熟稔的使用著傳統的"水平背帶織布器"進行精細的布織,腳直挺挺的抵著最前端木箱,幾個小時作業下來,連站都站不起來,得休息10分鐘才有辦法站立,可以知道,這樣的年歲早就不適合Taminun的作業,但,這就是部落目前的現狀,耆老凋零而新血無心。
Durum Durum, Durum Durum,
Shi-ly Shi-ly, Shi-ly, Durum⋯⋯




■ 相關文章:飛鼠是愛小米的-01序
■ 延伸閱讀:獨步各族的泰雅族織布 / 大安溪部落工作站



請試試上頭的互動圖示,您可以參考天空(藍色),皮膚(咖啡色),頭帶(紅色)在各濾鏡下所造成黑白影像表現差異效果;這年頭數位影像當道,各式各樣的影像效果(LOMO風,中途曝光,紅外線‥‥‥)都有人在玩,不過,褪去豐富色彩的黑白效果一直是個歷久不衰的影像形式。

在開始幫自己的彩色照片轉換成黑白照之前,您得先了解甚麼是"黑白影像",一張有味道的黑白影像並非只是單純"灰階影像(去彩色)"而已,除了去色彩,光影質感氣氛明確主題更是一張夠味的黑白照所需具備的條件。就先來談談"形式上"的黑白--去彩色,去彩色有什麼難的?在影像軟體裡,不就是執行一個去彩色的指令就完成灰階化。

嘿,沒這麼簡單,因為傳統黑白照片會透過濾色鏡(紅橘黃藍綠‥‥‥等色)的使用進行過濾色光的手法,將色彩轉換成表現在底片上的各種灰階濃度,而達到預視的理想畫面。 比如,紅濾鏡讓紅色光通過,感光成像後成為白色(光量多),而橘色成淺灰色,藍色成深灰甚至是全黑色(光量少),以此類推‥‥‥用以改變成像後的對比反差質感,營造需要的感覺;在風景照裡常用中黃鏡,橘鏡,綠鏡(效果極佳),紅鏡提供反差對比更劇烈的效果;人物肖像上,老人可以用藍鏡表現臉上歲月痕跡,女人還是用黃鏡,橘鏡比較不會被扁,小孩綠色鏡是不錯選擇。(寫於 2005/7/15)

在此提供幾個濾色方法:
一、 Russell Brown網站 | 數位黑白後製教學 | 黑白批次教學影片
二、 PS7 數位照片轉黑白的五種方法(個人推薦第四、五種方法)
三、 Photoshop共享濾鏡,連顆粒感都能模擬Convert to B/W Pro
四、 花錢買ps商用濾鏡 nik Color Efex Pro 3.0 | 效果說明跟圖示

■ 文章補充:

Convert To B/W pro,我沒用過,不過看了一下功能介紹網頁,有提供數款著名底片的階調參數,感覺很有意思。
不過,這類底片參數,對於沒有用過這類底片,或是沒有長期暗房沖洗經驗的人來說,其實是比較抽象的,只能憑感覺去選擇。

本篇文內所提的預視,當初AA在拍攝前,除了透過觀察濾鏡做灰階分析,再透過點測光精準選擇適合的曝光組合,甚至是如何在暗房沖洗與補強,早就了然於胸,這才是正港的預視。本篇之所以會用預視來說明,也只是因為這兩者都是在處理彩色畫面(一個是實景,另一個是影像)的灰階化,而做這樣的概念沿用,方便說明,希望沒有造成知識上的混淆才好。

網友提到"關於預視,我有另一個預視點,不是在拍的時候,而是在準備要進行後製時。"其實,數位時代,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在處理灰階化的影像,很少有人傻傻的還買了一堆濾色片裝在鏡頭前拍攝(小弟是一個傻>"<),其實,也沒什麼大問題啦,對於影像風格,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也不盡然要把自己鎖死在某種視覺風格之中。不過,您若有心於此,小弟可以提供幾個小建議: 1.找一台有提供黑白效果(含濾色功能)的數位相機,長期使用特定濾色功能拍黑白照,有助於對各色濾鏡所造成的氛圍效果的敏感度。 2.您看了不少攝影書,不過可能偏重在文本內容,也許可以換個角度,多注意一些名作的影像風格,有助於視覺風格的養成。 3.請有拍大量黑白影像的朋友把同一類底片的照片分類好,讓你觀看各類底片特有的調性與質感。


■ 相關文章:[LIGHTROOM教學] 001--正片模式與同步化
■ 延伸閱讀:祿來B+W黑白濾鏡說明:參考一 / 參考二



說說這Xpan系統吧,1998年的九月,著名120大廠哈蘇(Hasselblad)發表了既有120中片幅特質又兼具135小巧的Xpan DF(double format)系統,一般135系統的底片幅是24x36mm而這xpan系統片幅是24x65mm有著接近135兩倍長片寬,畫面中包含更多訊息元素所營造出來的效果就好像在看電影一般,不過,別忘了,一味的強調寬幅所帶來的視覺效果,反而容易流於"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牽強,一旦沒有掌握好畫面元素,就會顯得單調平凡。
---->


宜蘭外海的龜山島一直是我童年記憶所能及的唯一聖地

早晨出外打漁的外公,在沙灘頂著烈日補漁網的外婆

用小橡皮艇拖著我們向龜山島游去的舅舅們

霎時間,我急速縮小成了媽媽懷抱裡的小孩兒

媽媽望著不遠處的龜山島,島的上方來了一片雲.......


嗯,要下雨了。







聽說那是Astroland的最後一個夏天,
我獨自搭了近兩小時地鐵到Coney Island見它一面。
漫遊星際是四十五年前在此種下的理想,
多少孩童的歡笑曾經灑落在這外太空遊樂場,
灌溉出的卻是海風吹拂下刻蝕成的懷舊景象。

手繪看板色調鮮明一如過往,
原來古老的感覺不一定是泛黃;
管理人員壓低帽緣蓋住迷濛睡眼,
或是點根菸吞吐寂寥與惆悵;
園裡的遊客三三兩兩,
多是長大的人們走走逛逛,
輕輕撫著斑駁圍欄,
前來捕捉一些童年時光。

忽然羞恥感爬到我臉上,
我是如此興味盎然,
大老遠跑來一個素昧平生的地方,
想偷走屬於別人的落寞與哀傷,
只因為聽說它是
即將被逐出星際的遊樂場......











■ 相關文章:[大蘋果的滋味] The resident of the Brooklyn bridge
■ 延伸閱讀:Astroland from Wikipedia / Coney wants one more ride

滑鼠拖移藍框看局部,還可以放大縮小
這一[大陸紀行]系列是個人於2006年10/21-11/4首次前往大陸雲南旅遊的心情紀錄分享,對於個人有生以來首次"前進匪區",說真的在深圳機場海關要入關前,腦中仍舊不斷湧出兒時的反共宣傳教條跟案例,也戰戰兢兢的打量著四處穿梭的公安,"先生,您需要行李車嗎?"一位高挑的女公安和顏悅色的問著我,我回答"謝謝,不用了。"心裡卻想著"不接觸、不談判、不嘻皮笑臉...小心統戰阿!!!",後來進海關,公安只問了"第一次到內地來啊?祝您玩的愉快"就放我進關,望著窗外深圳廣大的腹地,沒有一處不在建設的塵土飛揚,心想著"大陸,我來了。"

瀘沽湖--世界自然遺產,摩梭人的世居地
"您看,最左邊高壟的就是女神的頭,接下來是胸部,最後就是微微凸起的小腹。"大伙仔細看得入神,這已經是我們從麗江出發後的第六個小時,沿路顛簸折騰的大家意興闌珊,此時倒是好不容易打起了大家的精神。關於瀘沽湖,雖然是在1992年才開始接待外國遊客,卻早已擁有世人種種的讚美,不過,我這個人不喜好人云亦云,對於瀘沽湖的美,說什麼也要眼見為憑才作數,於是又搖搖晃晃過了半鐘頭,師傅說瀘沽湖最好的觀賞點到了,往窗外一看,大家不由自主的張大了嘴,眼前湛藍靜謚的湖面,伸手可及的雲朵,飛翔的水鳥鴛鴦,還有撒網的漁人,我心想香格里拉也不過如此吧!?難怪美國學者洛克會說:"瀘沽湖是神仙起居的地方。"真是一點也不假。眼前安格女神山橫躺在瀘沽湖旁,千百年庇佑著世居在此的摩梭族人,更加增添了瀘沽湖的神秘色彩。

隔日清晨5時,大夥兒在湖畔等日出,早晨的冷咧讓我們直打哆嗩,日出時,湖面金光乍現,光線所到之處,在湖面拂起如絲般的霧氣,好似女神早晨在湖中浣紗的模樣,有著震懾人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