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小丘位於紐約皇后區,當初這區域的興建是為了給窮人跟工人有個住所,主要以都鐸(Tudor)時代的房屋風格建構而成的花園社區,居民的組成以伊朗的猶太人,俄羅斯人跟波斯人為主,目前有接近20%的亞裔人口居住在此;過去曾是美國網球公開賽(us open tennis)的賽地,後來移往北邊的法拉盛草地公園;這個區域出現過很多名人,比如︰盲人生命鬥士海倫凱勒 (Helen Keller)Peter Parker (蜘蛛人>"<)都是住在這個區域。
在拍照的過程中,三不五時就會有人很認真的問我"拍照是因為要賣嗎?",可見這區域的房子很搶手呢。





更多照片

Day53森林小丘


"攝影初學者不適合用徠卡。"一位攝影專業的朋友曾這麼說過......

剛聽到這句話的人,應該會像我當初聽到心中的反應是"你管我那麼多,反正我用得起......",就憑著他的一句話,我兩年內很用力的拍了700卷底片(正片跟黑白負片),並積極投入暗房沖洗跟放相的鑽研,也嘗試著用徠卡去拍一些紀錄的題材,瘋狂的翻閱眾多攝影報導時期以徠卡拍攝出來的經典作品。說真的,我一切作為無非是想去推翻當初的"那句話"。而後這幾年隨著攝影硬體環境的變遷,數位浪潮席捲整個攝影界,在我使用徠卡拍照後三年,也因應謀生上的需要將攝影器材給數位化了,徠卡也淪為防潮箱的主人,等待我有朝一日的寵幸。說實在的,我感謝攝影開頭的那幾年有徠卡帶給我快樂,她有迷人的成像跟淺景深、精緻堅固的機械機身手感、結識成群熱心LFC的長輩好友們,這都是很大的財富。
爾後,其實也漸漸發現,徠卡的M系列機身限制(廣角-標準焦段)已經無法回應我在攝影上的更多熱情需要,隨著徠卡新產品定價節節升高與M系統數位化效果不盡人意,個人也陸續把這幾年來擁有的幾套Leica機身鏡頭都給脫手,算是告別徠卡跟正片了,不過,近日在整理這幾年的膠片影像,還是會被這些當初讓我有"眼睛真正張開"感受的徠卡照片給搞得心裡癢癢的,既然手邊已經沒有徠卡可以玩,那就只好看看照片止癢啦,順便把自己拉回剛開始拍照的時光。

而對於想用徠卡做為攝影初學的入門,個人反而比較想給句話:

"如果你對攝影有著極大的熱情,歡迎使用徠卡。"

這顆Summicron M50 f2雖然沒有非球面鏡的加持,不過解像力堪稱是世界第一,全開光圈柔中帶利散景優美調子綿密,絕對是入手Leica的第一顆鏡頭選擇。如果您喜歡研究Leica資料那EP(Erwin Puts)的Leica報告網站絕對是第一首選,繁體中文的資料可以到LFC徠卡迷俱樂部找資源,而簡體中文有中國的Leica中文站最為豐富。


(點擊看大圖)
這篇文章當年刊載於新竹關西東山社區發展協會刊物-東山朝陽2004第二期,作者以一個從台北回到祖居故鄉,在發現與了解數十年來故鄉的盛衰過程的感受而寫成,文辭雖簡易,但卻讓當時投入社區工作的人都感同身受,個人當時負責影像紀錄的部份,在經由作者同意之下推薦這篇文章給大家,也是對當年一起在客家社區努力的朋友們致敬。
有人說為甚麼要引用別人的文章而不自己寫呢?對我來說,這個<被禁錮的金剛>命題是作者所發想出來的,雖然我當時也參與了這個組織,但在尊重原創與我可能也沒有辦法寫出在地人的心情之下,我還是讓原作者的文字來說這個故事,應該是比較恰當的作法。

約莫在三十多年前,有一對年輕夫婦帶著一對兄妹,兄約八歲,妹約四歲,一路從台北搭車來到了關西車站,便從關西車站一路走進了一條小路(現今竹 28公路),那時的路面泥濘,兩旁是樹木荒地,這一家人就這麼一路走到了頂端(現今的佛陀世界),站在山的頂端遠眺石門水庫,那小女孩心想:哇!好大的湖,好漂亮的風景…。沒多久,『媽,你看!』小女孩說,接者一陣大雨就從對面山頭一路漂過來了…。若干年後,小女孩變成大女孩回想此事總覺得是自己的幻影,因為再也找不到那個地方。幾年後,小女孩的家鄉興建了『童話世界』,童話世界裏有一隻超大的金剛….,隨這時間的變遷『童話世界』變成了『佛陀世界』,販賣著歡樂的入口也就變成了金剛的牢籠,而金剛也因此入了佛門必須遵守規定乖乖的在裡面禪修,不能再和大家一起玩耍了。

後來認識了金剛的創造者 – 秦華教授(陶藝家,現年80多歲,曾應美國尼克森總統之邀約前往美國白宮替尼克森總統塑像),他原本居住在繁華熱鬧的台北,因為這隻金剛的緣故,進而在此搭了間磚屋供工作時居住,漸漸的他愛上了這個山明水秀的東山里,同時年事已高的他也在身上發現了癌細胞,便亦然決定搬來這山明水秀的地方調養身體,這一晃眼也過了八、九年。聽他回溯這一段往事,不禁央求他老人家再ㄧ次的帶著我們去看金剛。

當年的小女孩在欄杆內找到了失落多年的童年景像,遠處的山與碧綠的湖水(石門水庫)、失散多年的金剛…。寺中禪修的修行人、被囚禁的金剛加上風燭殘年的老人家再配上小女孩的童年景像,這欄杆鎖住了太多的執著與無奈……,而被囚禁的不只是金剛還有屬於大家的優美景緻更有那些被無形枷鎖鎖上的人們。 (作者:小朋友)



(點擊看大圖)
對從小生長在台灣鄉下而且不信教的我來說,記憶中我對聖誕節跟聖誕老公公的感覺就像在路上偶然驚鴻一瞥的美女一樣的無感,上大學後的聖誕節,不就是個一群人相邀聚餐出遊、大家都有禮物的日子?!
雖然,目前身在紐約,洛克斐勒中心跟林肯中心的聖誕樹跟燈飾,再加上下雪,比起台灣自然是有著濃濃的聖誕味,不過,我個人印象最深最難忘懷的耶誕夜經驗卻是來自台灣高山布農族部落......

時間要拉回2004年的聖誕節前夕,在海拔1400公尺的東埔部落,還記得當時的氣溫大概攝氏2-3度相當的冷,由於報佳音是在凌晨進行的,我早上三點就已經在等佳音隊的集結,就看族人穿著聖袍很安靜的集合,等候帶隊長老的指示,點上火把準備前往各個聚落報佳音。就在目送佳音隊離開後,拿著火把的佳音隊在山谷中形成一條長長的光點,隨著路面高低上下眼前場景好似帶著黃光的螢火蟲很有秩序在山谷中飛舞,不久,不遠處開始有報佳音歌聲傳開,雖然,全程是以布農族語報佳音,我聽不懂,但是擅於八部合音的布農族人把聖歌唱的十分動聽,在寒冷的氣溫下,聲音就有如天籟一般溫暖著在場每個人的心,也讓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聖誕節的氣氛跟感動。

有人會問,報佳音有分天主教跟基督教嗎?有的,就拿我知道的部落來說,都會透過一些燈飾或標記來區分不同教派,避免敲錯門的窘況發生,不過一般來說,族人信教通常是從小就開始,幾乎不可能長大之後突然改信其他信仰,只要在部落,哪幾戶是天主教哪幾戶是基督教,大家都很清楚,不會報錯的。

Merry Christmas!!! 咪齁咪桑(布農族語)









這系列數位影像是個人在2006年參加Benq第一屆真善美大賽的得獎作品,既然現在第二屆大賽成績已經出爐,這系列作品也應該可以破土發表了,談談當初個人創作與攝影心得。(點擊看大圖)



主題是"飛鼠是愛小米的",這系列影像主要傳述台灣台中大安溪流域泰雅(Tayal)族的生活現況,泰雅族近數百年來世居台灣中北部山地,過去族風剽悍、縱橫山林,臺灣光復後,由於林務局接管台灣山地,很多族人為了討生活,也加入林務局提供的勞動,其中一種工作叫"採樹種",過去為了要培植經濟樹種而把人吊上數十公尺高的地方採集種子,而一位曾經參與採種的族人回想年輕時,攀爬跳躍在數十公尺高空,感覺自己就像一隻飛鼠,而讓我有以飛鼠來影射泰雅族人這樣的點子。本系列的影像,以金黃色的小米粒符號作為貫穿所有作品的視覺中心,透過地理(環境),生活(傳統),老人(歷史),小孩(未來)與組織(重建)五個主題來描述這個區域的近況與發展,再輔以個人於該區域服務半年的觀察心得與感受集合所成。


<序>L'liung Penux
哇,這是什麼地方,河床幾乎跟路面等高,又如此的靠近住家?是的,這就是大安溪流域部落的環境現況。L'liung Penux為泰雅語寬廣、平坦河流的意思。
兩年前的敏督利颱風重創台灣中部山區,而大安溪流域正是受災的區域之一,大水帶走了沿岸的房屋、土地公廟與學校體育場,但卻有一棟建築倖存。根據族人說法是:颱風當夜惡水肆虐之時,這棟建築物的上方,有出現天使盤旋守護的神蹟,很多族人都跟著跪下祈禱,而安然無恙。

我想,奇蹟也好,是幸運也罷,希望老天或是執政者都能給善良純真的族人們多些關懷。

(點小圖看大圖)


文字待續


究竟為什麼要將兩隻舊鞋的鞋帶綁在一起丟到電線上去?? 這景象有個專有名詞 - Shoefiti. 除了New York, 在New Jersey, Las Angeles, San Fransisco, 甚至Canada, 阿根廷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shoefiti, 但卻鮮少人知道原因.

關於電線上的運動鞋之謎有很多傳說. 最普遍的說法就是毒販在交易地點做的標記(據說這是源自New Jersey的一則真實案件); 其他解釋千奇百怪, 例如: 幫派份子對自己地盤的宣示; 幫派份子紀念被幹掉的兄弟; 小混混會在欺負人之後將對方鞋子脫下丟到電線上; 為了避免飛機因看不到電線而撞上去; 畢業生藉此象徵自己丟掉過去開始人生新階段; 男孩藉此炫耀自己在性的探索上跨越一步......各式各樣的說法卻始終找不出一個定論.

多數人相信, 把鞋丟到電線上去只是因為好玩, 純粹是想做件超出規範卻又不太具危險性的動作來展現自己的一點點叛逆. Shoefiti這個字也因而被創造出來, 成了像graffiti(塗鴉)一樣的街頭藝術.

這幾張照片都是在我家附近拍的, 雖然說法不一, 但一般普遍認為越多Shoefiti的地方治安越差 XD


■ 延伸閱讀:shoefiti.com / Shoe tossing (Wikipedia)


前幾天到紐約南街漁港(South Street Seaport)拍照,拍了一些海鷗跟布魯克林橋的影像,無奈陰天光線不佳,出來的影像一片灰,想說Lightroom有一些色彩設定還不錯用,試看看能不能讓這組照片多些光彩......
話不多說,馬上來玩玩!(p.s.點擊圖片可以放大,繼續點擊可以連續看完本篇教學全部圖樣)

1.先把圖匯入Lightroom,在Library下選擇想要的效果,本篇是正片模式效果


2.選擇後,進入develop環境,開啟效果比較圖示功能,看看效果前後差異,恩,效果不錯,只是反差過大,細節喪失不少


3.沒關係,我們來仔細看看究竟這個正片模式改動了哪些設定......


4.我選擇了修改basic tone來減弱正片模式的效果,您也可以更改階調曲線跟色彩飽和度


5.ok,完成了,這樣是不是好很多呢,海鷗身體的細節增加了,暗部細節也回來了




Lightroom有幾個方便的功能,"設定同步化"應該算一個

設定同步化:意思就是可以用一張已經設定好的圖當母板,透過同步化來將其他的圖也使用相同設定效果


設定同步化:設定前


設定同步化:設定後


這樣一來要有上千張照片也不怕修到死阿


■ 相關文章:[Lightroom教學]02調製出自己喜好的黑白影像 / 03用lightroom許自己一個專屬相簿
■ 延伸閱讀:TTG gallery外掛網站 / slideshow pro商用gallery外掛網站 / 教學手冊Image Space Lightroom Tips eBook

悲慘世界,這齣音樂劇從我還沒看過就讓我印象深刻。大學的時候曾經有位同學跟家人特地到香港看這齣音樂劇的巡迴演出,此後每次聽到這四個字我都想起這件事。究竟是什麼樣的表演節目,值得攜家帶眷搭飛機訂飯店去觀賞呢?2003年初到紐約的我終於有機會親眼目睹。

能夠在百老匯長期演出的音樂劇,都有一定的水準,聲光效果 音樂編排 肢體表演 舞台設計 幾乎都無可挑剔,但有些表演還是很難令觀眾整場保持專注並跟著劇情起伏。或許是因為劇情太淺,三句話可以講完的故事拿來大作文章;或許是因為對白太多,對白多真的很催眠,畢竟觀光客們英文沒那麼好;或許是角色太誇張超現實,譬如主角是動物...像我這樣膚淺的人類很難融入人去假扮的動物腳色而有所共鳴。

悲慘世界是我所看過的第一場百老匯音樂劇,大概也會是我的最後一場了(除非是有人招待)。阿...這樣講似乎很容易引起誤會,我絕不是說不好看,他完全沒有上述的問題,我的意思是:最經典的都已經看過了,其他再沒什麼值得我花錢去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呀!這四年內看過的其他音樂劇,有的讓我在出場時自豪著自己是同伴中唯一沒有"真的"睡著的一個,有的連劇情怎麼都回想不起來;歌劇魅影也是非常經典,但我看了第二次、第三次,每次都還是發現自己對細節有所遺漏,唯獨悲慘世界是我最難忘的初體驗。

這齣音樂劇的好我無法提出任何專業的評論,我最愛的是他的音樂與劇情的環環相扣,營造出的無奈、悲壯、還有感動,從頭到尾都讓觀眾很容易跟著舞台上的脈動一起呼吸。2003年悲慘世界在Broadway表演了十六個年頭後停止演出,去年底再度加演至2008/1/6,既然人在紐約當然要再看他一場。

看Broadway show最好是挑星期一到五的下午場(Matinee),人最少位子也比較好。到過紐約的人應該都知道買便宜的Broadway show ticket要到TKTS(通常可以買到半價票),但很少人知道TKTS有另一個票亭在South Street Seaport,在那裡可以少排一個小時的隊,售票時間比Time Sq.要早。可別投機的以為South Street Seaport較早售票就能輕鬆買到比Time Sq.更好的位置,這裡是落後的紐約,沒有電腦連線這回事,票亭裡的票是分配好的,有什麼賣什麼,所以最好還是在開門時間就去買,千萬別先去逛附近的A&F耽誤了時間。需要留意的是:South Street Seaport的TKTS只賣隔天的Matinee ticket和當天的Evening ticket;Time Sq.的TKTS則是上午開始賣當天的Matinee ticket,下午賣當晚的Evening ticket。

而我們就是太投機了,接近中午才逛到South Street Seaport,雖然已經是空蕩蕩的票亭不用排隊,但竟買到樓下最後排最角落最靠近出口的位子,視線不佳就算了,寒風颼颼不停從門縫鑽進來,超冷的 >"< 第二次看這齣戲,前半場一直到小Cosette被救走的劇情似乎有縮減,使得前面稍嫌急促。這一回非常特別的是,飾演小Cosette的竟然是個亞洲小朋友!不過也沒什麼奇怪,美國人可以演法國人,亞洲人為什麼不行?這個小朋友還演過一部似乎挺可怕的恐怖片(此片預告),有機會也想找來看看。



個人在前陣子發表的[Lightroom教學]調製自己喜好的黑白影像中,簡單載明了使用LR來製作具有系列感受的黑白影像是十分容易的事情,本篇正是實地使用了LR所調製而成的黑白影像,提供給大家參考參考。

布魯克林橋的居民(留鳥),就是海鷗

說也奇怪,台灣是海島,可是在海邊好像很少見到海鷗

在紐約,多得很誇張

每每看到有人餵養海鷗的時候(在布魯克林的科尼島)

那種爭食的猙獰神情,真有"鳥為食亡"的感受

所以,我不太喜歡海鷗……

不過,我這天遇到的這幾隻,倒是很有氣質(難道是曼哈頓的海鷗比較有修養?!)

承受著海邊零度以下的低溫,

紀錄一下布魯克林橋的海鷗,冰釋對牠的誤解


這是我地盤





遠眺布魯克林






站立在木樁上



迎著光



bye bye



■ 完整相簿:[布魯克林橋的海鷗]
■ 相關文章:紐約的鼠輩 / 高譚式的魔幻景緻-calvary公墓


原以為在塗鴉(Graffiti)的發源地-紐約-很容易就可以欣賞到令人驚嘆的街頭藝術,但常常看到的只是一些出現在圍牆車庫或是交通告示牌上,用噴漆胡亂噴的線條和簽名、粗肥擠成一堆的大字、和一些透過模子噴上的重複的圖案,低劣的內容無怪要立下法規禁止塗鴉。

今年年初搭7 train時赫然發現,從Queens正要進入Manhattan隧道前,有一群超酷的建築物,樓房破舊像是廢棄的工廠,建築物的外牆窗戶屋頂到處都是很有特色的Graffiti,當時就決定一定要找個時間去參觀。

這個令人眼花撩亂的地方叫做5 POINTZ,是一個需要申請才能進去作畫的塗鴉藝術村。新的塗鴉者可以在舊塗鴉上作畫,因此每次去到那裡都會有新的驚喜。
想在紐約看到真正的塗鴉街頭藝術,一定不能錯過這個地方!





■ 完整相簿:josefhsu's / jiahue's
■ 延伸閱讀:塗鴉,紐約的一道風景線
■ 相關文章:自由女神與"到此一游"的文化污染 / 高譚式的魔幻景緻-calvary公墓 / 博物館是深宮禁院,還是你家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