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系列數位影像是個人在2006年參加Benq第一屆真善美大賽的得獎作品,既然現在第二屆大賽成績已經出爐,這系列作品也應該可以破土發表了,談談當初個人創作與攝影心得。

三叉坑這個大安溪沿線中是最接近東勢鎮的部落,在921之後因房屋損毀嚴重而進行遷建計畫,六年來居民不是投靠其他地區的親人就是住在921之後蓋的組合屋,甚至是工寮裡。是的,已經六年。看看其他921受災地區的情況,大概在兩年左右就已經將自己的家園重建完成,連南投內湖國小也在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遷校完工落成,但三叉坑的遷建工程卻遲遲無法完成,目前的竣工,完成的只是地上建物的部份,水電、污水處理系統與擋土牆卻未見有妥善建立,離真正落成入住的時間,看來還有得等。

這是921之後的第六個冬天,冬夜裡的冷冽,一而再,再而三的刺痛居住在組合屋跟工寮裡的族人們的身心,是甚麼樣的信念讓族人們對公共政策的頹敗有著一次次的寬容與期盼。在他們單純而良善的心中,一個安全而舒適的家是他們最大的企盼,如此而已。六年了,房子終於要竣工,族人們歡欣鼓舞的期盼鄉公所舉辦的竣工落成典禮。起初,企劃一連串的慶祝活動完全拷貝自平地來的節目內容,完完全全喪失三叉坑是一個泰雅族部落的本質,後來經過一部分族人力爭之下才保有了部份泰雅味道的內容,但,在急就章的運作,三叉坑的婦女臨時排練的歌舞表演,遠遠不如前來道賀的環山部落歌舞表演精彩,說實在的,被反客為主的五味雜陳全進了族人心底。真是有點嘔阿!

可喜的是,有一群人,透過將部落的老舊照片放大後張貼成列於會場角落,再搭配上前一天小朋友們手繪家園活動的作品,吸引了族人們前來駐足圍觀,看他們一一指出當年的生活片段,年輕的少女變yaya(媽媽),yaya變 yada(阿姨),小鬼頭變yaba(爸爸),這是誰誰誰的家,你家的車,他家的房子......等等,勾起族人們對舊部落一點一滴的印象。是的,大家都沒忘,只是忽略了,舊部落才是族人的根啊,根在,枝葉才有辦法吸收養分而茁壯。而小朋友對著自己新家也有著種種期待,有人說「有家真幸福」、「我會保持家的整潔」、也有人說「雖然等六年,還是被我們等到了。」、「能住在這有山有水的家真好。」、「我的家裏,有門,有媽媽。」在這天真的童言童語中,也透漏出小朋友對於未來的企盼。

921過去這六年,從當初倒塌的家門,四處打工努力維持生計的yaba、yaya,現在終於可以一家團聚,希望這一棟棟的小房子,未來可以凝聚著一股股的暖流與溫馨。三叉坑部落遷建的竣工,只會是部落重建的序曲,接下來文化重建的工作還有待族人凝聚共同意識去努力。

  

我的家裏,有門、有媽媽。
(本文寫於12/19/2005,刊登在小地方新聞)









■ 完整相簿:三叉坑竣工
■ 相關文章:飛鼠是愛小米的-01序 / 02織布的老奶奶 / 03文面yaki(老奶奶)
■ 延伸閱讀:三叉坑記事本 / 三叉坑的故事

0 回應: